一、信用卡逾期了催收工作人员说上门取证,这是合法的吗?

如何应对催收,我觉得我有发言权,因为我也被催收过。信用卡逾期之后催收人员会想各种办法对你进行催收,包括说的上门取证,到工作单位调查,核实你家庭成员的详细信息等等。这些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为你当时在办信用卡之时,已经将你的身份证信息,工作单位,家庭联系地址,紧急联系人等相关信息提供给了办卡银行,他们对此都是了解的,而且知道。

他们说的上门取证,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在吓唬你,让你觉得紧张产生一种紧迫感。如果真的非要你还钱,他们会直接起诉的,何必使用这些手段呢?

如果信用卡逾期本金不超过5万块钱,即使银行起诉你也不用害怕,因为这最多是民事案件。但是你可以跟银行协商就是停息挂账免存所有的利息只还本金,这个方法我已经试过了,虽然大多数银行不是很愿意,但是你只要一直拖着,银行总会有妥协的一天。如果信用卡本金逾期金额超过5万就要进行注意了,因为超过5万就涉嫌信用卡诈骗罪了,只要银行一起诉,公安部门就一定会立案,到时候你想再跟银行协商也撤不了案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欠债不还都可以,上门取证为什么不合法?如果设宴款待能让“老赖”还钱,估计早就安排了!

信用卡催收上门属于正常的,因为银行授权他们进行催收,其中就包括上门核实持卡人的偿还能力,但是如果你不允许对方进你家门也是完全可以的,催收也不会强迫的,因为事情闹到了就是”暴力催收‘违法了,所以对方也不会把事情闹到!

催收上门一般都是2-3个人(其实也是怕被打)一般都会提前致电,约好时间,说是上门催收,其实就是去看一下你的家庭环境,是否真的有偿还能力,比如你住着大房子,开着豪车,然后信用卡欠一万不还,银行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起诉你的。

但是如果一去看到你住的还是茅草屋,家徒四壁,这样催收反馈给银行,自然是不会起诉你的,因为凡是都得讲究一个目的,银行的目的是要求,起诉的目的也是为了要回来钱,你觉得那种情况下即使银行赢了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还得白白搭上时间和金钱,所以催收上们核实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给你宣读法律条款,当然这里面多少都有夸张的成分,因为对方是为了让你还钱,他们肯定不会说:没事,你不着急还,不还也没事。他们肯定会说:你这逾期时间挺长了,再不还还有可能会构成信用卡诈骗,要坐牢的,还有可能会会被起诉,然后纳入失信人黑名单,以后做不了飞机高铁,小孩都不能上学等等,当然这里面夸张的成分居多。

之后就是递给你一份催缴函,需要你签字,证明他们来过,当然这份催缴函还有一份无力偿还函件是不能签字,因为里面的内容都是保护银行的,所以不要乱签字!

更多信用卡知识,请关注:安徽顺世!

被催收公司查开房记录(催收公司上门调查合法吗)

合法的,但个别会有违规的地方。如果上门的人员是银行委托的,那么需要他带着相关证件,委托书等,如果是带着 叔叔,也还要有执法记录仪的。当然如果你发现他们并没有工作证委托书等,那么是可以向上级有关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的,再说一下如果说去你的村委走访,那么之前是有可能的,而且俞期一段时间基本都回去走访的。因为有银行的外访部门,现在不行了,走访也要很正规,不敢违规更不敢违法,当然如果让你签一些无能力还款的东西最好不要签,他们也只是上门送一些催缴函不敢暴力威胁恐吓的。所以你在逾期之后,银行或者平台对你进行催收是必然要面对的阶段,何为违法呢,一定要研究好法律条文,不是随随便便就违法的。但一旦触犯利益,绝不姑息,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欠钱不假,不能要你命。

上门是合法的,但所谓的上门取证只是一种说辞!信用卡逾期后,信用卡中心或者信用卡委托第三方上门主要以核实资料信息,了解欠款人真实情况为主!需要明确的是对于上门的工作人员首先确认对方身份!配合核实相关资料信息!积极说明自身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不要有太大心理压力!毕竟欠款了,人家上门核实具体情况也是合理合法的!

二、催收公司上门催收合法吗

只要不是暴力催收,并且非正规部门的,那么上门催收是合法的。

信用卡欠款银行上门催收是在维护银行自己的基本权益,但如果是其他信贷纠纷(不属于信用卡恶意拖欠),公安机关无权介入。对于信用卡恶意拖欠的情况,逾期2次以上会上门催收,不能全额还款的建议最低还款额还款,不过会产生利息。如果一直逾期还款,不仅会产生滞纳金且严重影响你的个人信用记录,一旦有不良记录以后5年内就不能再申请信用卡和银行贷款。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催收时先了解客户的背景,要循序渐进,刚开始联系客户本人,等待几天,客户若无进展便开始联系客户联系人,给其施压。不要一开始就和客户吵架,这样后续工作不好进展。

2、催收时可多种角色扮演,多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让其感觉我们是在帮客户。

3、催收时应时时跟进,与客户保持联系,可时不时发祝福语给客户,保持一个良性沟通。

4、催收时应注意保持通话的一个效率,具体客户具体分析,多把握客户的心理,抓住客户的痛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依法规范债务催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