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息被贷款公司泄露了怎么维权

根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第二十九条规定,因不当债务催收导致债务人或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采取司法诉讼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发现从业机构催收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参考资料内容如下: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第十条 从业机构应切实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隐私,不得非法泄露个人信息,不得采用非法手段或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第二十九条 因不当债务催收导致债务人或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采取司法诉讼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发现从业机构催收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网贷逾期催后,催收人员爆通讯录的行为是否违法?

网贷逾期后催收人员爆欠款人的通讯录是违法的。

2018年3月2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中明确规定(部分):

债务催收对象应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要求,不得骚扰无关人员。

从业机构无法与债务人取得联系时,为恢复与债务人联系,方可与债务人事先约定的联系人进行联系。

催收人员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法律法规另行规定的情形除外。

以上三条所针对的就是爆通讯录这一行为,因此除债务人本人及预先设置的紧急联系人以外,催收对于其他人员的联系已经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了。

如果网贷逾期被爆通讯录了,可以尝试这样处理:

(1)积极跟催收协商。协商是要有技巧的,首先要反复表明还款意愿,让对方放心,你不是那种奔着“老赖”去的人。但目前确实无力偿还。之后需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给对方一个明确的还款时间表。其实网贷公司只要确定了你有积极的还款意愿,是会给予通融时间的。

(2)还款的时候一定要一个平台一个平台还,还完一家再还下一家。如果选择每个平台还一点,尤其对于借了多个平台的欠款人,恐怕连利息都还不上,这样是永远无法清债上岸的。

(3)做好被爆通讯录的预防。爆通讯录确实是非常狠的一招,目前来说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不过,如果担心对方会爆通讯录,可以模仿下面这个模板,事先给通讯录的亲友先打个预防针:

面对信用卡、网贷逾期后催收员所施加的压力,直接忽略即可,这是避免催收员对自己造成精神伤害的最有效方法,你对他漠不关心,他就无法伤害你。过期后,保持好的心态很重要,这样做,能让自己用一颗平和的心来面对债务危机。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网贷机构都没资格将用户的逾期记录上报央行征信,从而只能将逾期的用户信息公示出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行业内的网贷征信大数据。网贷大数据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用户近期网贷申请的情况,网贷是否按时还款,身份信息是否存疑等等情况;查找:蓝冰数据,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的网贷机构的数据,从而绝大多数的网贷应该都是会上大数据的。

如果在黑名单上,那么网贷被拒绝的几率就非常大,并且需要根据报告了解您进入黑名单的原因;网贷申请记录和被机构查询记录越多,代表大数据越多,说明近期资金短缺,容易被网贷平台判定您没有偿还能力,而网贷被拒绝。

某些平台暴力催收,未经本人同意,公布通讯录联系人,这种情况可以到消费投诉平台上求助?

如果网贷平台催收以下几种情况是违规的,是可以去投诉的:

1、未经借款人本人允许,拨打借款人通讯录内的亲人或者好友电话并进行多次骚扰。

2、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恐吓、威胁借款人或者通讯录亲友及家人、;

3、借款人逾期后每日催收电话超过3个以上;

4、借款人逾期后催收来电不在上午8:00-下午9:00时间段;

5、曝光借款人个人信息;

6、到借款人家里或工作单位催收导致个人声誉严重受损的;

7、逾期后逾期费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逾期利率;

8、采用诱导方式让借款人去其他平台借款归还本平台借款;

9、采用非法软件短信电话轰炸借款人手机号码;

10、冒充国家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借款人进行恐吓、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

如果大家遇到上面这些情况不要慌,涉及到这些网络借贷行业的投诉问题,可以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举报。直接进入其官方网站就有举报入口。

催款公司非法查取我个人信息犯法吗

催款公司非法查取个人信息是犯法的,这种行为触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

催款公司非法查取个人信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隐私就是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禁止他人干涉的纯个人私事。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主体应为自然人,不包括法人。隐私权的目标是保持人的心情舒畅、维护人格尊严,而且,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是存在于权利人自身人格上的权利,亦即以权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为标准的权利。人格权最明显特征在于其非财产性,企业法人的秘密则是与企业法人的经济利益相挂钩,是企业的一种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催收公司泄露个人信息怎么办

被催收公布个人信息怎么维权(催收公司公布个人信息犯法吗)

银行催收欠款时泄露欠款人隐私的,欠款人有权要求银行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催收并且泄露个人信息,骚扰通讯录联系人可以起诉吗

可以,但是情节不严重,法院不一定受理,但是可以报警处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可上诉至法院。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扩展资料

案例:

卢女士一年前从名为“闪银”的APP中借得930元钱,后因种种原因逾期未还,而催债短信却于近日发送到了卢女士几个朋友手机上,上面各种淫秽、辱骂字眼不堪入目。

北京闪银奇异科技有限公司昨天否认该短信是其委托的第三方公司所为,并称无法查询到卢女士的借款记录。对此,律师认为,该短信内容已涉嫌违法,可追求其责任。

去年,卢女士通过一款名为“闪银”的手机信贷软件借得930元钱,因逾期迟迟未还,滞纳金已高达1300元。卢女士称因自己手机丢过一次,又忘记了闪银密码,曾联系过客服尝试还款,但由于没有得到客服回复,便不了了之。

直到最近,卢女士的四五名朋友几乎同时告知她,称收到了来自闪银外包催收方的短信和电话,而短信内容则不堪入目。“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得知我朋友电话的,这些短信还发到了我领导那里,让我特别尴尬。”

从卢女士提供的短信截图中记者看到,短信内容除了提及“让你的朋友还钱”之外,还充斥各种涉及淫秽、辱骂性质的字眼,称“她不还款,我就天天骂你”。

记者从某投诉平台中看到,针对闪银暴力催收的投诉多达几十件,均指责闪银催收方“张口就骂”、“人身攻击”、“骚扰他人”等行为。

昨日,记者将该情况反映北京闪银奇异科技有限公司,客服人员表示确实收到过用户反映称遭到暴力催收,具体情况并不了解,记者表示希望可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但昨日下午,闪银一工作人员致电称,“现在也不能证实这就是我们催收员或者催收公司发的”。对于发送暴力催收短信的手机号码,该工作人员表示“这肯定不是我们用的号”。

该工作人员称,闪银确实合作过很多催收公司,“应该都是知名的催收公司”,当记者询问是否确认的时候,该工作人员犹豫了一下,改口称“这边都是正规的公司”。

记者拨打发送暴力短信的手机号码,接电话男子称“这个电话之前是闪银的,但现在是我私人号码”。不过,在谈及是否从事闪银催收工作时,男子改口称“没听过闪银,手机号是前两天从营业厅买的,别套我的话”。随后匆匆挂断电话。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绍飞称,若情节性质严重,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那么催收方的行为已涉嫌违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即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若情节严重,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借款未还朋友遭暴力催款 “闪银”:未发辱骂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