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量贩式KTV的主要是什么人群
首先看KTV的档次怎么样,我觉得你说的应该是那种大型的量贩式KTV吧,像钱柜、麦乐迪这样的。
这种KTV消费群体五花八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年轻时尚消费群体和商务消费群体为主。
年轻时尚消费群体包括学生、普通打工族和年轻白领等等,他们大都是抽一个时间纯粹去消遣的,以朋友聚会和小情侣找情调较多,比如节假日,消费一般不会过高,以小吃+软饮+啤酒(或低价位洋酒套餐)+低价位折扣包房为主,或纯粹单开包房无其他消费,如小包和中包;
商务消费群体包括私企老板、公司高管等等,他们大多是酒局饭后陪客人来消遣放松的,这类群体不分平日与周末,消费较高,以小吃+果盘+中高档洋酒(或少量红酒)+大包(或豪华包)为主,附加消费也较多。
两种群体不同,但消费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消遣,KTV里不会有商务洽谈这类,因为第一没有氛围,第二太吵。
还有一种较普遍的情况,泡妞儿。哈哈!
其他群体消费不十分明朗。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二、共享KTV消费人群是怎么样的?
星范儿调查过共享KTV的消费群体在16-30岁年龄阶段,这部分群体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预计超过90%。他们的身份是,学生,白领,无业文艺青年,情侣,男女屌丝等等。
三、一般去ktv消费的都是些什么人?
现在的KTV都是很正规的,出去消费的都是学生,年轻人居多,也有家庭聚会,或者是商业性的招待客户,大型一点的就叫会所了,那里面去的人就比较神秘一些,消费高,服务好,质量也高哈
四、中老人成K歌主力军,为何年轻人不爱去KTV了?
在智能手机问世之前,或者所在其问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KTV都是城市年轻人的主要消遣娱乐方式。“吃饭+看电影+K歌”基本是那个时期年轻人们主要聚会活动。
最近几年来,我好像都没有去过KTV,曾经的麦霸不离手,不知道是时代变了还是我已经老了。
KTV最初起源于日本,当时被称为 KTV,直到今天,年纪稍大一些的人也习惯这样叫法。90年代进入中国后, KTV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随着2004年后 KTV概念的提出, KTV在年轻人心中更受欢迎。
那个时期全国各大城市的连锁KTV也是遍地开花。钱柜、夏绿地、好声音,大歌星、512、好乐迪等等等等,几乎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声乐唱片业的逐渐衰落, KTV在2013年左右,逐渐开始走下坡。在2015年,发生了对 KTV行业影响巨大的新闻事件。早些时候,万达集团旗下的 KTV品牌“巨星”宣布全面关闭。仅过了几个月,北京第一家钱柜店——朝外钱柜就正式宣布关闭。
随之而来的全国性的关店潮,先是一线城市,之后是二线城市,再到三四线城市,时至今日,就连一些精神文化条件匮乏的县城的青年们似乎也都不怎么中意这个曾经的娱乐项目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时代在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在变快,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和娱乐在融入人们的生活,大家的选择并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
人们在桌游、酒吧、开车中获得精神刺激的方式越来越多。KTV从过去的主角变成了很多娱乐活动中选择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当代人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因为智力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说白了,在拥有更多选择的这个时代里,曾经的互动娱乐方式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它们的变化永远赶不上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