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骗到ktv消费了怎么办?
报警啊!
还有找媒体电视报纸曝光!
KT舆论压力大,会被迫道歉,退款的!
二、举报了一家KTV有偿陪侍,结果警察去了什么都没查到。举报人会被怎么样?
如果举报属实且有证据的话,举报人不会承担啥。如果举报“事实”“证据”拿不出来的话,按相关规定处理举报人完全有必要。
三、湖南两女生KTV唱歌被强收服务费,可是为什么没有人为她们服务?
在湖南有两位女生在湖南益阳赫山区大桃路的好声音KTV消费 ,在结账的时候这两位女士十分惊讶,因为在账单上竟然出现了‘少爷费’这个东西,这两位女生表示从未有过所谓的'少爷’为自己服务过,而且自己连看一眼这位’少爷’都没看见。而且这个少爷费也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而是高达了100元。而此KTV也没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女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此KTV私自添加‘少爷费’这个项目,而且女孩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少爷,这已经属于欺骗消费者的严重行为了。
在我们的社会中依然存在这这些现象,比如KTV乱收费,饭店在菜单上增加了客人没有点的菜,导游强迫游客购买东西,健身房教练强迫会员购买自己的健身课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导致这些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的制度不够完善,法律对此的惩罚还不够力度。这其中也包括了无良商家为谋取一时的利益而欺骗,强迫消费者,这一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我国的消费者权益法。对于这种的行为,轻则罚款赔偿消费者的利益和精神损失,重则关闭场所。这些欺骗顾客的无良商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能让他们继续坑骗顾客。
在我看来坑骗顾客是一种十分不明智的行为,因为一个企业或者场所要想经营好,要想经营长远,信誉和名声是最重要的,一个企业如果有了坏名声,无论它的实力有多强,都会在众强济济的社会中被挤下去。所以我们作为顾客应该了解自己的消费者权益,不要被骗。作为企业,也应该树立好自己的名声与威信,不要偷摸作假,欺骗顾客,这种行为实为下策。
四、上海一女子KTV消费12万后不认账,成本仅4万,酒水这么暴利吗?
其实是要看情况的,有的确实狠赚钱,但有的也只是赚个中间差价!做过酒水生意的就知道了,压货的钱有多厉害!所以,现在做什么很透明,都是要有渠道的!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白酒行业已不仅仅是在卖酒,更多的是在卖营销。
有良心的酒厂还是在好好做良心酒,比如:汾酒、西风酒、古井贡酒、习酒、北大荒酒等,他们的酒和八十年代价格比也就涨了十倍,而茅台就不同了,现在的价格已是八十年代的的二百倍,抢钱啊!我们的纯粮食酒也还只卖几十元一斤,无任何添加,纯传统工艺,其实包装不要太奢华,喝的是酒,奢华包装纯属浪费。
两个基本标准可以判断: 第一个标准是真酒,纯粮食酒,没有酒精酒。 第二个标准是高性价比。就是零售价在出厂价的100%以内,越低于100%,性价比越高。最高性价比在50%,属于保本低利。
进圈以后就明白了,厂家压货,渠道费用,业务费用,搞来搞去除了团购能挣钱,其它都给厂家和业务员打工了。不是这个行业的尽量别干,除非有资源。
一是代理商周边没其它区域代理商。这样价格稳的住。二是,在该区域的零售价格15的酒没有强势品牌,品牌集中度不高。代理商可以按此价格操作。扯窖藏成本的基本都是没了解不懂行的。
黄酒也是酒吧,自己去看,人家也写的十年二十年,十年才卖二十块,二十年也就一百块。怎么你茅台是金库藏的,出仓还带金子啊。
白酒这种文化代表类产品与社交类成本的成本不能简单的计算,因为:
1、白酒的社交属性决定了产品的最大成本在于品牌成本,而白酒的品牌投资是长期与巨大的,很多属于前置性投入,风险很大;
2、生产领域牵涉到原材料的种植与采购,其实还有很多二次加工的问题,时间成本、存储成本与采购期货风险也很大;
3、白酒属于耗粮很高的产业(这里主要指固态白酒),白酒的高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有处于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目的,并且白酒这种风险性消费品,高税收也是限制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出发点。
4、白酒受到食品安全与国家政策舆论多重影响,消费环境较为脆弱,高利润是为了规避这种高风险。……
综上简述:白酒的高毛利是建立在高风险之上的避险措施,不存在基于原材料的所谓高毛利,至于赚不赚钱,其实这是企业经营的问题,与产品高毛利没有直接关系。
还有自己酿酒说成本的,工业化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您是没读过书还是怎么的,这点道理都不懂。手工和机器成本都差十几倍,零售价更多,茅台是手工吗?也不知道那些卖酒的、产酒的脑子在想些啥,财报明明在那里摆着,最科学的数据摆明了茅台的成本是多少,还要去根据自己那点想当然的经验判断酱酒的成本没那么低,还要去争辩。
生产规模大,成本摊销下来就会很低,品牌大,溢价就高,市场需求大,利润就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那些小作坊,没啥品牌,销路不是很畅,肯定相应成本会高些,就别跟茅台这类大酒厂商比了,人家是占了品牌和市场规模两大核心优势,何况口感也达不到人家的水准,就别把成本夸上天,没市场还要把价格卖的那么贵,老老实实卖个几十块钱有点利润赚就可以了,百姓们又不是傻子。
说实话普通人对酒是分辨不出来的,很多人喝酒是喝一个面子和品牌,说实话就是喝一个格调。
我在家也经常被长辈拉出去充台面,说几个专业术语,一群人说这娃儿没白学,我内心倒是挺尴尬的。诚然白酒的成本价很低,但不同价位的白酒品质的确不一样,我火候不到喝不出来,要是放到我们老师那里立马就能分辨出来什么品质和价位,质量好的酒价格自然也贵,就像葡萄酒也有二三十的餐酒和上千的年份酒,不过一般没有鉴赏能力的人喝不出来差别。不过高端酒的定价的确有被哄抬的嫌疑,之前公款消费被严格管控时高端酒的价格有过下降。
纯玉米淀粉原料以食用酒精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得到食用酒精,再用食用酒精加水得到42度52度的白酒,算不算纯粮食酒?国家标准白酒分类并不是纯粮不纯粮,而是按照工艺,按固态发酵还是固液法还是液态法分类。所以不仅要是纯粮,还得是原粮粉碎、蒸熟糖化、拌曲、发酵、蒸馏取酒、陈化、勾兑。不说酒的物料成本人力成本,1千万粮食酿成酒,陈3年再上市的话,资金的时间成本是多少?
看固定成本和摊销成本。
比如二斤粮食就能出一斤酒,所以一斤酒的固定成本就是二斤粮食钱,一个工人一个酿造周期内最大能酿一百斤酒,如果就酿10斤,那每斤摊销的人工成本就是1/10工人工资,酿一百斤就是1/100工人工资,同理,如果产量上去了,那宣传,设备折旧的摊销成本相对挺低的,批量购买的话,粮食的价格也会比市价便宜不少,所以我觉得白酒的毛利应该挺高的。
白酒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从12年限制三公消费以后经销商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从16年开始白酒社会库存的减少加上消费升级带来了高端白酒的复苏,很多厂商也接连提价,但是渠道利润真不高,部分高端品牌核心品项虽然单瓶利润有增加,但是也是伴随着厂商的控量策略,总体利润受到控制(前期囤货多的不做此说),行业的复苏肯定是对厂商利好,同时也带来市场营销推广费用的增加,一般白酒厂商都会给予出厂价百分之20以上的市场费用支持,再加上税费,材料、人工,环保投入等,你可以自己算算。
当时有幸参与新酒上市的整个设计,选材,包装,打样的全过程,现在有一款目前市面上算较热门的酒也有当年我开会中的头脑结晶啊哈哈。我没具体梳理过,但是当时我们上了八款新品,举个一斤红瓶装的成本啊,液体酒成本两元多,瓶子选已有模不用另开,纸盒中等卡纸,瓶子加包装十元左右成本,定价在160-240之间。但是,重点来了,酒厂本身利润没这么高,因为下面有分片区总代,省代,市代,县代到零售商层层一吃,每个利润也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