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中苻坚手握八十万雄兵,为何会败给八万北府兵?

提起中国古代的名帝,你会想起谁?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还是雄韬武略的汉武帝,亦或是一代明君李世民?不同的人心中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够想到前秦皇帝苻坚的,恐怕不多

大多数人对于这位出身胡人的皇帝的印象,应该来源于淝水之战,而在这一战当中,苻坚完全是谢玄和他的北府兵的背景板。“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都诞生在淝水之战中,而演绎成语的主角,就是苻坚本人。苻坚手握八十万雄兵,却败给八万北府兵,怎么看,苻坚好像都是草包一个。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苻坚就这样不堪吗?当然不是,苻坚如果真的只是一位昏庸愚蠢的皇帝的话,前秦在他的手中也不会如此强大。其实,苻坚称得上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杰出的君王,他一生功绩卓越,有名帝风范,柏杨就在《乱世中的一代雄主——前秦王苻坚》中称赞他道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能与秦皇汉武等人相提并论的皇帝,如何能够庸碌?

严格意义上来讲,苻坚不是皇帝,他是前秦的政权君主,却只称“大秦天王”。这是一场政治作秀,但这也是苻坚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不同的地方,他实在是太像一位汉族皇帝了。苻坚出身氐族,他的祖先是西戎酋长,到他爷爷符洪这一代,苻家已经开始逐鹿中原。与许多有名的皇帝一样,苻坚也有不少传说,比如他的背后有谶文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阳”,“草付”曰“苻”;“臣又土”则是繁体的“坚”,这就是说他将来要在咸阳建国称王。这样的传说当然做不得真,但是苻坚确实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一面。与其他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同伴相比,这位出身西戎部族的少年,却对汉族文化有着浓郁的兴趣。苻坚少年就有大志,《十六国春秋》说他“性至孝,有器度,博学多才艺。年十一,便有经略大志。”

苻坚上位以后,面临的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前秦是一个成分十分复杂的政权,它位于多民族杂居的关中地区,社会极度混乱,民族矛盾尖锐,加上苻生的残暴统治,前秦豪强横行,盗贼流窜,百姓民不聊生,国内民怨沸腾。

苻坚胸怀大志,他还在做东海王时,就对国家的种种问题痛心不已,并在封地内改革弊政,积累经验。在即位以后,苻坚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大力整顿吏治,直接从最为腐败的高层入手,将佞臣董荣、赵韶等二十余人全部处斩。除此以外,苻坚还完善法制,惩处豪强,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劝课农桑,恢复经济。

苻坚是一位汉文化坚定的支持者,他上位以后,发现朝廷中没有多少人才,于是广招贤才,不问出身,重用汉族人才,启用了一大批精明能干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其中就有出身寒门的王猛。

王猛对于苻坚和前秦来说,就像是商鞅之于秦国,至关重要。王猛执法严明,雷厉风行,不畏权贵,这使得前秦的贵族们纷纷来到苻坚面前诋毁王猛。可是苻坚对于出身汉族的王猛却始终信任,他对王猛委以重任,还鞭打诋毁王猛的前秦贵族,为王猛的改革减少了阻力。在王猛的执政下,前秦“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晋书·苻坚传上》)

在贪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以后,苻坚开始进行教育和礼治建设。当东晋士大夫一面高呼“五胡乱华”一面继续清谈的时候,苻坚这位胡人却在前秦大力设立学校,恢复太学,广修学宫,礼遇富有才识的儒家大师,让他们执教。有的胡人贵族抵触儒学,轻视学校,苻坚就强制公卿以下官员的子孙必须入学读书。苻坚每月还会到太学一次,考问学生,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在苻坚的倡导下,前秦统治阶层的素质迅速提升,社会上形成劝业竞学、养廉知耻的风气。

//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25/a55d103fe7064b29b5764280cb5a87f8.jpeg

苻坚上位以后,还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苻坚在位期间,前秦曾遭遇大旱,为渡过难关,苻坚下令减少宫中开支,全部改穿布衣,文武百官也削减俸禄,与民同苦。除此以外,苻坚还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减少战争,劝课农桑,减轻赋税,重农抑商,恢复经济。在苻坚的治理下,前秦经济迅速恢复过来,百姓们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安定,当时的歌谣唱道:“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晋书》)

除此以外,苻坚还是一位胸怀宽广的人。苻坚在位期间,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减少对汉族等民族的压迫,他出身的氐族基本上没有任何特权。苻坚对于投靠自己的人也是信任有加,慕容垂曾被迫造反,苻坚将他追回以后,不仅没有责罚他,还继续对他委以重用。

可是,苻坚这种不加怀疑的用人方法也为他的失败埋下隐患,他重用投降的东晋大将朱序,但朱序却在淝水之战中临阵倒戈,令前秦大军措手不及。淝水之战失败以后,前秦大军迅速瓦解,鲜卑、羌等部族纷纷起兵造反。在慕容冲的围攻之下,苻坚逃往五将山,羌族首领姚苌派兵包围了他。秦兵溃败以后,苻坚身边只剩下十余人,但他依旧面不改色,坐而待之。

苻坚被俘以后,姚苌向他索要传国玉玺,还让苻坚禅让给他,苻坚破口大骂道:“小小羌胡竟敢逼迫天子,五胡的历数次序,没有你这个羌人的名字。玉玺已送到晋朝那里,你得不到的了!禅代,是圣贤的事,姚苌是叛贼,有什么资格做这事!”姚苌恼羞成怒,将苻坚绞死于新平佛寺(今彬县南静光寺)内,享年四十八岁。就这样,一代大帝,魂断新平寺。

纵观苻坚的一生,他与秦皇汉武等皇帝确实有差距,他的身上,多了太多妇人之仁,但这也正是苻坚令人佩服的地方,他能始终不忘初心,以宽仁待人,实在令许多出身儒家的汉人都自愧不如。只是可惜,苻坚最终让自满蒙蔽了双眼,在没有铲除慕容氏的情况下贸然伐东晋,导致淝水之战中的惨败,一跌而失天下,最终沦为世人讥讽的目标。

你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吗?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因为你生下来的时候,家庭是什么情况,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你也不会了解自己的家庭到底如何。所以我们出生的时候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也就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因此如果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的话,这明显是一个非常没有道理的事情。

作为一个人,应该充满自信,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能够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同时也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另一半,这样的情况下你就能够找到自信,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了。其实出生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可是一个人只要有自信心和尊严。那么你就能够慢慢的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从而你的出身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名帝名将有名大臣

春秋没有赵国。

名帝

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

名将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尧)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名臣

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前251年),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是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

蔺相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肥义:战国时赵武灵王相国,邯郸(今邯郸市肥乡县)人。思想开明豁达,在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遇到阻力时,极力劝说武灵王,坚持改革,不必顾虑。使武灵王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并封肥义为相国。此后又精心辅佐幼主赵何。在"沙丘宫变"中,为保护赵惠文王而惨遭杀害。

纣王叫什么名字 纣王为什么会被封神

1、纣王名帝纣王,也称商纣王,我国古代商朝时期第三十二位君主,名字为受,姓氏为子。后世称他为“帝辛”。他一生约活了六十五载,在商朝的首都朝歌被攻克后,商纣王殷受自焚而死。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个暴虐无情,穷奢极欲的帝辛,自焚结束了他的一生。

商纣王帝辛的名字很多,纣王是后世因他暴行而对他的称呼之一。商朝王室的姓氏为子,据史料记载,他的名字为受,受德,为辛。因为他是商朝的帝王,因此后世也有人他为帝辛。因为他的姓氏,所以他也叫子辛。

2、纣王为什么封神

纣王是《封神演义》中最大的的反派,故事的开端就是他残暴无道,令各方英杰共同反抗。最后纣王在摘星楼(为苏妲己所修的楼)自杀后,姜太公对一代君王落得如此下场,感到很遗憾和惋惜,就在封神的时候给曾经文武兼备、爱民如子、只因受妖狐迷惑的纣王封了个神,称为天喜星,专管民间嫁娶之事。

关于纣王封神有一种说法是纣王的残暴无道,不是他自身的原因,是天命使然,整个故事必须要有一个封神的原因,讨伐纣王不是故事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封神,纣王为完成天命,妲己也是为完成天命,只是各自的任务不同而已。

还有一种说法是纣王在被迷惑之前是一位明君,从小资质聪明,天生体力过人,如此才得到帝乙的喜爱,帝乙死后,传位于纣王,他即为后,施行仁政,重视农业发展,体察民情,爱民如子。后来讨伐东夷,把领土开拓至今天的江淮地区;征讨徐夷,把领土扩展至沿海地区;还出兵东南夷,扩大到东南地区。他的功劳是不能被磨灭的,即使后来被妖姬迷惑,也不是自身意愿,过是过,功是功,错不能代替功劳,所以最后给纣王封神。

当然,像纣王这样的大反派都能封神,而姜子牙这样的正派人物没有封神,不能被世人理解。书上说封神不是做逍遥神仙,而是要负起责任,履行职责,受天条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