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了短信威胁的催收方式,请问该怎么办?

遇到了短信威胁的催收,处理方式如下:

1、针对威胁的短信,可以进行投诉、报警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针对催收部分,还是需要尽快还款。努力挣钱还清欠款,尽可能换一份薪资高一点的工作。尝试着去做销售,收入不菲还能积攒人脉。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也要多找找兼职,只要你挣钱的速度超过还款的速度,那就离上岸不远了。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多次发送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催收的发信息威胁我怎么办,说我不还钱就要搞我然后搞我家人

若是发送有实质威胁性的信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如果属于套路贷等违法房贷、欺诈等,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逮捕犯罪分子,釜底抽薪。

对于家人和自身安危来看,有条件的话更换住处、工作单位、手机号码等。

法律分析

1、若是发送有实质威胁性的恐吓信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要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拘留、罚款。

2、如果属于套路贷等违法房贷、欺诈等黑恶势力犯罪,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逮捕犯罪分子,釜底抽薪。

对于家人和自身安危来看,有条件的话更换住处、工作单位、手机号码等。

3、另外,如果是高利贷,年利率超过法定利率的部分,可以不还。之前的法律规定大约是年利率超过36%的部分无效;超过24%不满36%的部分,还与不还全看自己,法律不会强制。现在,法院只支持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利息。(一般是3.85%乘以4)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遭遇诽谤、侮辱等暴力催收怎么办?

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报警,联信集团提醒您,暴力催收是违法的!

哪些行为属于暴力催收?

一、电话催收

同一天打电话、发短信超过3次以上

冒充国家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借款人进行恐吓

伪造法院、公安、律师等国家执法机关及法务文件进行催收

在上午8:00至下午9:00以外的时间进行电话催收

以轰炸通讯录为由威胁借款人还款

在借款人未失联情况下,轰炸借款人通讯录

以曝光个人信息及隐私威胁、恐吓借款人

个人照片经过PS以后,威胁客户还款

采用非法软件短信电话轰炸借款人手机号码及通讯录

二、上门催收

上门超过3人以上

非法侵入住宅或经借款人劝阻仍不退出住宅

对借款人进行人身攻击及口头侮辱

威胁家人迫使借款人还款

非法拘禁借款人及家人人身自由

在借款人工作单位宣传,导致借款人失去工作

造成借款人经济损失

造成借款人名誉受损

以上,均属暴力催收行为,希望能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明白暴力催收的定义,什么属于暴力催收行为。

如果不幸碰到暴力催收该怎么办?

正常的催收一般是短信或是电话通知,偶有上门催收,但不超2人,文明催收,不构成骚扰,如果欠款人依旧不还,金融机构就会将你诉至法院,强制执行。

如果你非常不幸,碰到暴力催收,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首先是求自保,不要以硬碰硬;其次,你可以选择报警,以法律的手段,合法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到伤害。

请记住,千万不要尝试高利贷这种饮鸩止渴的贷款方式,一旦你还贷不及时,就会陷入利滚利的借贷怪圈,看起来缓解了一时的困难,可能后半辈子的幸福都要搭进去,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储蓄习惯,努力工作,健康生活。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