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诉讼中,逾期提交证据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诉讼过程中,会收到一份举证通知书,法院通常会定15天的举证期限作为原告,拿到通知书以后,需要补充证据材料的,要在这个时间内补充,需要调取证据的要在这个时间段内提出来。作为被告,收到通知书之后,要及时尽快地组织证据,递交到法庭。
逾期举证会有一个什么后果呢?按照法律规定,在期限内不提供证据,就视为放弃了举证的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法院审理的时候可以不予质证,不质证就意味着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要分具体的情况,如果因为客观原因逾期提供,对方当事人也没有异议的,那也没有关系,视为没有逾期。但如果,没有合理理由,出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法院可以直接不予认定。
对于逾期提供的证据,还有一种情况,就算故意逾期提供,也要认定,那就是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但这个时候,法官可以训诫也可以进行罚款。
为什么要按照指定的期限来提供证据呢?首先,民事案件审理,双方地位是对等的,开庭需要双方各自提供证据,解释说明清楚,如果有一方证据突袭,在开庭的时候提交证据,对另一方是不公平的。其次,如果与案件事实相关,法院还会给另一方当事人答辩举证期,意味着本来安排好的开庭时间又要作废了,要重新安排开庭,如果每个当事人都这么做,那法院的工作没办法正常推进,案件会不断地积压下去。
为什么要及时提供证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举证证明事实大概率是这样。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证据通常是碎片化的,需要各种证据组合起来,才能达到我们的证明目的,如果有些证据因为过了期限没有办法被采纳,整个证据链条就不完整了,败诉的概率就增加了。
如果实在是没有办法在期限内提供证据,可以向法官提出延期举证申请,由法官确定一个新的举证期限,或者至少让法官知晓你存在的问题,不至于在后面的庭审中,直接不采纳。
当然,在大部分的案件中,都是用简易程序审理,很多当事人也不知道诉讼程序,法官通常会比较宽容,不太计较举证期限的问题。但如果严格按照法律来的话,或者双方都有律师的情况下,这都是一些需要关注的细节性问题。
二、新民事诉讼法逾期证据不质证的法律法规?
一、新 民事诉讼法 逾期 证据 不质证 的法律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当事人增加、变更 诉讼 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二、对上述法律规定的解读: 1“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是指超过举证期限的证据,第 一审 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 二审 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2,“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质证”是被举 证人 对举证的的举证,就其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 3,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4,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 三、 民诉法 司法解释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九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通过上述对 新民事诉讼法逾期证据不质证 规定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逾期提交证据的并非会绝对的不质证,但为了维护法律秩序及提高法官判案的效率,建议当我们在实务操作中非特殊原因向法院提前说明外积极按时提交证据,给法院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使案件顺利开展。
三、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认定:
1、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2、人民法院对逾期提供证据的当事人处以罚款的,可以结合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主观过错程度、导致诉讼迟延的情况、诉讼标的金额等因素,确定罚款数额。
3、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对鉴定材料进行质证。未经质证的材料,不得作为鉴定的根据。经人民法院准许,鉴定人可以调取证据、勘验物证和现场、询问当事人或者证人。
4、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超过举证期限的证据突袭,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但是如果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同意的,是可以采纳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证据一定要在举证期限内提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写明证据名称、页数、份数、原件或者复印件以及收到时间等,并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证明文书,应当辨别真伪,审查确定其效力。
第六十八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第六十九条 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