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断直连是什么意思
“断直连”的基本含义是,金融机构的信息入口只能是征信机构,这类似于前几年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断直连”
所谓“断直连”是指相关数据应经过“平台-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的路径进行对接,即金融机构只能经过征信机构获取征信数据,互联网平台只能和征信机构对接这个整改特别类似于前几年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断直连”。
个人信息“断直连”的具体含义是指:“按照个人征信业务整改工作要求,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须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
拓展资料:
一、个人信息“断直连”是合规发展的必然
个人信息“断直连”是合规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是早有征兆,从近期以来的法规发布、领导讲话、行政许可、处罚等一系列动作均可以看出端倪。
1、《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可以称为个人信息“断直连”的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年1月11日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
2、相关领导在多个场合提及整顿个人征信合规
根据相关报道,2020年年底,人民银行召开“长三角征信一体化”工作推进现场交流会,会议提及,我国征信业服务领域逐步从银行信用扩展到商业信用以及与信用相关的替代数据领域。替代数据征信信息互联互通是当前构建全覆盖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步骤。
3、监管先后约谈蚂蚁集团及其他13家互联网平台,要求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
2020年12月26日及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先后两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两次约谈中均提及要求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2020年12月26日约谈的要求为: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两会前瞻 | 数据行业归谁管,怎么管?该提上议程了
一纸新规,或许将改变数据行业的发展格局。
央行日前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这是继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后,征信行业有望迎来的又一重磅新规。
数据公司被纳入监管当然是好事,消费者的数据安全将进一步得到保护。但是,在《 财经 国家周刊》的采访调研中,也有一些数据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疑问。
从过往公开信息来看,在央行之前,网信、公检法、市场监管、消协、计算机安全等相关领域的主管部门,发文、约谈、检查、执法……都曾将数据行业纳入过管辖范围。
“我们要应对一轮轮的检查,哪个部门来都不敢怠慢,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管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机制,企业疲于应付。希望能尽快立法统筹,减少企业的合规成本。”某企业数据安全负责人说。
当前,风控数据已经不限于金融领域的信贷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和使用。一些教育背景、社交活动、上网行为等信息,都被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因此,一些互联网贷款公司在进行贷款审批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多地采纳多元信息。这也促进了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确实出现过买卖个人数据、侵犯公司隐私的事件发生。
这是央行出手规范征信行业的一个大背景。
那么,谁在这个监管范围内?
按照《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统称企业)开展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对此,有金融行业人士提出,这一监管对象该如何判定?仅指持牌征信机构,还是包括一些第三方数据公司。“第三方的数据服务公司该怎么定性,何事可做,何事禁止,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做,可能需要《办法》再进一步明确界定。”一位从业者认为。
《办法》最后提到:与征信机构合作,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个人或企业信用信息的其他信息处理者,应当在签署合作协议后向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报备。
“这是相关规定第一次使用‘其他信息处理者’这个说法。从业者可能第一反应是希望进一步明确:这说的是我吗?”一位投身风控行业逾十年的资深专家说。
尽快做好意见征集,确定细则,成了整个行业的期待。“银行一直在问,你们安不安全,能不能跟你们合作。《办法》正式出台后,我们再看,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关门吧。”前述数据服务公司CEO表示。
其实,关于金融数据的规范和治理,各部门一直在行动。
2019年11月,公安机关开展APP违法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下架整改100余款违法违规APP,其中,包括光大银行、天津农商银行、天津银行等3家银行APP被点名。
2020年1月13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点名25款应用,其中22款“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涉嫌隐私不合规”。金融领域有6款应用,包括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两家股份制银行,以及内蒙古三家银行和海峡银行。
“数据的形态特别复杂,没边界,监管也是一样,现在是‘N龙治水’,有关部门都出动了,对APP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进行检查。”前述企业数据安全负责人说,“所有部门都来检测,这其实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标准是什么?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这次检测说我们合格了,大家特别开心,下次检测说我们不合格,就要整改。”
此外,如果为银行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公司都被划入“征信机构”,监管起来难免力不从心。
一方面是检查人手的不足。“央行征信部门起码要扩充好几倍才能够完成。如果落地很难,很多文件到最后有可能就成了空文,没有根治性效应,或者象征性地执法。”一位曾经在央行征信中心工作过的资深专家说到。
另一方面是监管技术的挑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各种评估方法不同于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它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并且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要监管技术,就要考虑有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来实现监管。”上述风控行业专家说。
有业内人士建议,在立法上,希望能够考虑个人隐私保护的短期压力和数据行业长期发展的平衡。在执法上,建议慎用媒体曝光和刑事手段。
“既然以规范为目的,就要规范的方式,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不给改错机会,要促成行业对话。其次,刑事手段的使用对营商环境,尤其是对私营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感影响非常大。希望在规范的基础上要慎用刑事手段,多用管理、规范、沟通,让大家整改。”这位行业人士说。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是在哪个会议上出来的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拓展资料:
一、定义:个人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
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把依法采集的信息,依法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依法向合法的信息查询人提供的个人信用历史记录。截至2015年,该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8.7亿人,其中3.7亿人有信贷记录。
二、作用:信用报告目前主要用于银行的各项消费信贷业务。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报告将更广泛地被用于各种商业赊销、信用交易和招聘求职等领域。 此外,个人信用报告也为查询者本人提供了审视和规范自己信用历史行为的途径,并形成了个人信用信息的校验机制。
三、可能影响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主要因素有:贷款中曾有逾期还款现象,或者信用卡透支后未按约定期限和应还款额度还款,或有太多的贷款账户和信用卡等等。
四、信用信息:
1.据以识别个人身份以及反映个人家庭、职业等情况的个人基本信息;
2.个人与金融机构或者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机构发生信贷关系而形成的个人信贷信息;
3.个人与商业机构、公用事业服务机构发生赊购关系而形成的个人赊购、缴费信息;
4.行政机关、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形成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公共记录信息;5.其他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
2019年5月个人新版征信正式面世,征信信息的时长及精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2021年9月30日,《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已经2021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第9次行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对单位及个人的征信业务违规行为处理采取什么原则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对单位及个人的征信业务违规行为处理采取公平公正原则。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进行处罚;擅自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进行处罚。《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已经2021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第9次行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