螵蛸怎么读音是什么
“螵蛸”(piāoxiāo):螳螂的卵块产在桑树上的叫“桑螵蛸”,可入药。又名“蜱蛸”螵蛸(piaoxiao)无脊椎动物昆虫螳螂,雌虫在产卵前,首先在树枝上或树皮上,分泌出一种泡沫状的粘液,再将受精卵产在里面,许多卵分行排列,干燥后即形成一种卵鞘,称螵蛸。每只雌虫可产4~5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卵鞘。中医学称卵鞘为“螵蛸”,如桑树上的卵鞘,称为“桑螵蛸”。冬季采收,蒸1小时,杀死虫卵,晒干后可入中药,成品黄褐色,质松软,体轻,对体弱、小便次数过多者,有抗利尿(缩尿)功效。春天若虫出来按照古本草只有产在桑树上的才叫桑螵蛸,而产在其他植物上的只能叫做螵蛸,只有产在桑树上的才独得桑白皮津液之精气,从而入药最好,有些老中医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就在方子中加些桑白皮,增加一些利水效果,不过总感到有种“隔靴搔痒”的味道,那种软螵蛸(大绵)往往产在石头上,那种长螵蛸往往产在芦苇荡中,那个短螵蛸往往产在槐树,柳树等乔木灌木上,现在有些老中医认为这种较“铁螵蛸”质量最好,产卵时最前端的那个往往颜色最黑,认为是铁螵蛸中质量最好的,螳螂产卵,初时是乳白色,好像热熔胶,过一会儿就变黑变硬了。
"螵蛸"的读音是什么?
"螵蛸"的读音是[piāo xiāo]
释义:
螳螂的卵块,螳螂产卵子的房,又名蜱蛸。产生桑树上的名桑螵蛸,可入药。乌贼鱼骨也叫螵蛸
药材简介:
桑螵蛸 拼音:SANG PIAO XIAO
别名:蜱蛸
产地:大刀螂产于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内蒙古、四川。小刀螂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巨斧螳螂产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采收:深秋至次春收集
加工: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将其干燥。用时剪碎。
药性:性平
药味:味甘、咸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螵蛸怎么读 螵蛸是什么
1、“螵蛸”(piāo xiāo):螳螂的卵块,即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i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rl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11e)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产在桑树上的叫“桑螵蛸”,可入药。又名“蜱蛸”。无脊椎动物昆虫螳螂,雌虫在产卵前,首先在树枝上或树皮上,分泌出一种泡沫状的粘液,再将受精卵产在里面,许多卵分行排列,干燥后即形成一种卵鞘,称螵蛸。
2、每只雌虫可产4~5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卵鞘。中医学称卵鞘为“螵蛸”,如桑树上的卵鞘,称为“桑螵蛸”。冬季采收,蒸1小时,杀死虫卵,晒干后可入中药,成品黄褐色,质松软,体轻,对体弱、小便次数过多者,有抗利尿(缩尿)功效。
_蛸怎么读
shāo、xiāo
蛸
读音:shāo、xiāo
释义:
[shāo]
1、[蟏蛸]即蟢子。蚆蛸岛,岛名,在辽宁省长海县。
[xiāo]
2、 [螵蛸]螳螂的卵块。
造句:
1、母扁船蛸用第二腕(从章鱼右眼往下算,最接近的一只手臂称为第一腕,顺时钟排列下去分别是第二、三、四……腕。
2、雌性成年扁船蛸的壳径可达二十公分,贝壳薄而对称,单室无隔壁,表面有凸起,在一平面上做背腹旋转卷成螺旋形。
母扁船蛸用她的第二腕(从章鱼右眼往下算,最接近的一只手臂称为第一腕,顺时钟排列下去分别是第二、三、四……腕。
蛸
shāo
(1) ——“蟰蛸”(xiāoshāo):蟢子
(2) 另见xiān
基本词义
蛸
xiāo
(1) ——“螵蛸”(piāoxiāo):螳螂的卵块。产在桑树上的叫“桑螵蛸”,可入药。又名“蜱蛸”
(2) 另见shāo
English
蛸
Xi ā o
The [ 螵蛸 ] sees"
康熙字典:《唐韵》《正韵》所交切《韵会》师交切,音梢。蠨蛸,虫名。《诗·豳风》蠨蛸在戸。《传》蠨蛸,长踦也。郭璞曰: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陆玑云: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幽州人谓之亲客,亦如蜘蛛为罗网居之是也。